估計圈內(nèi)人都聽說上海最新一家國際學校99名學生入學成難題的新聞了吧,我比較納悶的是,網(wǎng)上國際學校擇校標準攻略一大篇,可仍時不時聽到有很多家長及學生在擇校這條路上糾結(jié)得不行。即便后來選擇了A校,估計心里念著B校好的也不在少數(shù)。
先來給大家總結(jié)一下國際學校擇校標準都有哪些網(wǎng)(da)紅(zhong)標準,我再來發(fā)個不一樣的聲,也許會嚇到你,沒關系,我今天就不是來附和大家意見的。
隨便一搜,主流媒體文章都會出來下面幾大標準,在我看來有很多其實屬于雞肋標準,可比性不大,不信,你且隨我來看:
師資團隊/師生比例
一般來說,國際學校的高學費已決定其師資團隊必定是花了重金請來的老師,外教也好,中教也罷,砸了那么多錢進去的,校方也不敢隨便請幾個培訓機構(gòu)老師進來的,況且有越來越嚴的外教招聘政策在那兒把著,無教師資格證及相關教學工作經(jīng)驗的現(xiàn)在已很難進來這個門。
再論師生比例,一般再高也不會超過1:20這個比例,最多也就在此比例上下浮動,各國際學校其實都差不多,那還有師生比例1:1的呢(當然這更多涉及學生DP選課因素,一般學校不會傻到給學生來個類似VIP私人全日制輔導班)。
學生選課人數(shù)少,不一定就是好事,雖然師生比例看上去好聽了,可如果你以這個標準去擇校,其實還真挺無意義的。
辦學資質(zhì)
除卻新興招生的學校外,一般有個幾年辦學經(jīng)驗的國際學校,沒辦學資質(zhì)的也已經(jīng)拿下資質(zhì)了。與擇校標準更為密切的,個人覺得倒是要好好了解一下學校及校董會成員或與其合作方良性互動程度。喏,前兩天上海那學校不就是鮮明例子嗎?
別以為學校校長掌握著學校所有的生殺大權(quán),畢竟肯完全放權(quán)的還是少數(shù)。校董/校監(jiān)或合作方與校長鬧矛盾的故事。
很多學校標榜自己是非盈利組織,其實不一定。不是每個都像田家炳老先生那么時刻閃耀著人性光輝,很多校董還是希望可以看到切實盈利的。這樣一來,很多時候,學校再投入及產(chǎn)出比就會有矛盾。
所以,花點時間多了解一下校董會成員背景,學術(shù)背景強的和一群全是商人運作下的畢竟還是會有很大區(qū)別。而這個,可能很多家長都會忽略。
升學情況
所有人都會看中這個吧,可我想先給你一道選擇題:
a. A校畢業(yè)生中有一個考取了哈佛,但其他畢業(yè)生錄取學校都很一般
b. B校畢業(yè)生沒有考取哈佛的,但普遍都進了全世界名校500強,不乏小而美大學
問題來了,你覺得哪個學校好?頭腦一熱的可能會選A,愿意多加思考一番的可能會選B,但事實是如果放到現(xiàn)實的國際學校里來,A校估計一定會瞬間名聲大噪,除了家長的“wow名校情結(jié)”外,學校自身拼了命的宣傳及推動也是一股大勢力,此時想進A校的家長及學生勢必大幅增加,我還聽說有學校趁此順勢大幅提高學費了的呢。
選擇題與現(xiàn)實的脫節(jié),還是應了那句話“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太多人承認小而美學校的美好,可輪到自身,還是很多不愿身體力行。畢竟,名校嘛,一說大家就都知道了,小而美,還得費老大勁解釋。再說,一解釋得多,自己也容易心虛不是?
國際課程
這個主要看自家孩子到底想去哪國留學。IB,A-Level, AP, IGCSE等等,中國現(xiàn)在國際學校里主流大頭是IB,很多國家都是接受的,其他課程的適應性相對窄很多。換言之,大部分學校都會盡可能申請通過IB組織授權(quán),再輔以開設AP, A-level等一種或兩種課程。所以,你說你拿這個去作為一擇校標準,其實又是沒有什么可比性了。
校園設施
這年頭,用校園設施去比各國際學校孰優(yōu)孰劣的,簡直就太膚淺了!各學校,尤其是新學校,硬件一個比一個厲害,你如果光看這些外表的東西,那可能對擇校有害而無利,當然,也不是說完全不考慮這個因素。只要是家長,都想讓孩子的學習環(huán)境盡可能優(yōu)化,人之常情。但這里面,有家長的虛榮心作祟,有時亦會不可避免帶來或助長孩子與同齡人的攀比心理。
真要比硬件,國內(nèi)現(xiàn)在別說國際學校了,很多本地學校都比國外學校硬件強上好幾倍,可這并不能就此證明我們的教育就是走在別人前面了。
我的建議是硬件要看,軟件更值得好好考察。教室可以配備上最新的科技設備,但教室里面本身的布置,學生作業(yè)的展示,各學習功能區(qū)的劃分,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等等才是真亮點。
社團活動/學校社區(qū)活動
吐槽了這些網(wǎng)(da)紅(zhong)標準,你們會問,那還有沒有一條是可以肯定的,嗯,就這第六條,可以的。國際學校學生自發(fā)組織的社團活動,其豐富程度,其實可以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出學校的多元化及開放性,與學校社區(qū)(包括教師,學校領導,家長,校董等各方面)對學生的支持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學校社區(qū)公開舉辦的各種活動,比如音樂會,義賣會,游園會,等等,參與人數(shù)越多,活動越豐富,贊助方越多,都可以很好映射出該學校社區(qū)凝聚力及家長圈影響力。
其他(辦學理念,距離遠近等)
這個包括離家距離遠近,學校辦學歷史,辦學理念等等,我個人覺得普適性不強,就一并歸總到其他類標準了。有沒有讓你大跌眼鏡?別急,先說這個離家遠近,離家近當然最好,但如果學校超棒,離家遠會是一個大問題嗎?實在不濟,還有校車這條路啊。
再來說辦學歷史,歷史悠久當然也算亮點,但很多資深老牌國際學校(現(xiàn)很多被要求更名為外籍人員子女學校),一般招生都只招外籍學生的,狠一點的,還要求至少父母有一方也是外籍才有資格申請。這種情況下,已經(jīng)堵死很多家長學生的路了。想申請都沒資格,那就得看新興的國際學校了啊,你拿這個歷史標準去擇校其實不太行得通。而且,新學校不一定就比老牌學校差,“青出于藍勝于藍”的例子也不在少數(shù)。
最后講一下辦學理念(此處泛指學校使命,哲學,愿景等),雖明知這里可能會引起巨大爭議。各校辦學理念,其實是很多國際學校拿來標榜自己辦學特色的王牌指標,也是校方最喜拿來面試家長及學生的問題之一。
不時會聽到各學校招生官中廣為流傳的一句話,“辦學理念不一致,家長學生再好,也是要不得的。”這個理念,其實關乎教育情懷。這個不重要嗎?不,相反,我覺得非常重要,但因為它太重要了,各學校都不斷標榜,真到了家長學生這邊,你靠辦學理念去區(qū)分各學校,很多時候真挺難的。
大家可以隨便搜索幾個學校官網(wǎng),對比一下各學校使命,愿景之類的,很容易就出來一些大同小異的關鍵詞,比如國際化,國際情懷,挑戰(zhàn),責任感,立足中國,扎根中國文化之類的。你能借此給各校做個關鍵分類嗎?我覺得很難。
辦學理念至關重要,它直指學校運作的各個方面,但如果給到家長學生的擇校標準,太過抽象,也太過宏觀,真要以此為標準考察,且考察得徹底,其實已經(jīng)或者應該具體囊括剛才我批判的那些標準的對立面可能更好。否則,所謂的辦學理念,更多會停留在口號的那一層面,繼續(xù)跟我們玩著玄乎的文字游戲。 |